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人物
《亮剑》与王近山将军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8
  • 浏览数:

  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有没有历史原型?如果有,谁最相近?笔者认为,原南京军区顾问王近山将军,就是剧作者创作的原型之一。根据有以下几点。

  一、“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是李云龙与王近山共有的特质

  “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是李云龙和王近山共同的性格特征。李云龙指挥独立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县城那场战斗,就是一场没有上级命令的战斗。

  电视里的这场攻城战斗打得惊心动魄,打得异常残酷。由于没有和上级指挥系统取得联系,李云龙把整个晋东南“搅成了一锅粥”。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到《农六师简史》上记载的、《亮剑》中作为背景交待的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的那场战斗。正是王近山在战场的“疯劲”,为塑造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提供了营养。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著名演员李幼斌塑造的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形象李云龙,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命率十六团赴陕甘宁边区组建新四旅(即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的前身)并任旅长。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得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王近山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于是和十六团政委常祥考、副团长(团长缺)袁学凯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狠狠杀一下日军的威风和气焰。

  韩略村,是临汾至屯留公路上一个小镇,距临汾十七八千米。韩略村边有一条山沟,公路正巧从几米高的陡壁中间穿过。这种地形最适合打伏击。

  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当时,他和部下谁也没料到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士官战地参观团”。指挥对太岳地区进行“铁桶式扫荡”的日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为了展示他“新战法”的成果,特抽调近200名中队长以上的骨干军官,由他的亲信少将旅团长林吉率领,来到太岳地区进行实战观摩,以炫耀自己的武威。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王近山驾望远镜一望,路上一溜汽车整整13辆,插着太阳旗的车上站满了日军。汽车渐渐驶近了,日军军官有说有笑,指指划划,很是得意的样子。当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后,王近山一声令下,瞬间,公路两边枪声大作,掷弹筒,手榴弹,机关枪,步枪,犹如狂风暴雨,公路上顿作一片烟尘火海。毫无准备的林吉少将率先成了枪下之鬼,完成了他“参观”的使命。然而这个观战团成员毕竟都是沙场老手,尽管失去了指挥,但枪声一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虽然一辆辆汽车爆炸了,但他们从死去或伤员手中夺过步枪、机枪继续顽抗。王近山组织突击队犹如猛虎扑向敌群,尽管敌人三五成群,背靠背互相掩护着拼命抵抗,但由于来自各部,没有战斗组织,很快被分割,逐一被消灭。躲在道沟里的30多个敌人,向九连扑去,想突围,一班班长杨发带领全班迎上去,用手榴弹将其炸伤炸死一半多。整个伏击战不到3个小时,歼灭日军一个分队和“观战团”共240人;缴获手枪、步枪100余支,轻重机枪3挺,掷弹筒3个,军用物资一批。冈村宁茨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三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团长,六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被邀来参观扫荡八路军的“观战团”被八路军歼灭了,华北派遣军长官岗村宁茨闻讯暴跳如雷,马上下令调来临汾旅的500日军,6架飞机,向韩略村追击十六团。紧接着又将清剿安泽以北的1500名日军、清剿浮山的600名日军和清剿塔山的600日军调来,四处搜寻八路军,但王近山已率十六团指战员开向既定目标,消失得不见踪影。

  这就是新四旅十六团的韩略村伏击战,电视剧里多次提到过的独立团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

  时任十六团八连指导员,后来任新疆兵团农六师政委的赵予征,亲历了这次战斗。他说,战斗场景之迅猛激烈,至今历历在目。

  毛泽东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他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二、从主要人物的战斗经历和性格特征看,李云龙身上有王近山的影子

  电视剧《亮剑》中介绍李云龙和他的独立团,源自1927年的黄麻起义,参加过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然后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抗日战争时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这些恰恰就是王近山的历史。

  王近山(1915.10-1978.5),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他15岁参加红军,16岁当连长。一次,带领全连与敌人争夺一个山头,展开了肉搏战。王近山拽住了一个比他个子大许多的敌兵,只见他上下腾跃,左右开弓,两人扭打一团,一起滚落山崖后他仍死死抱住敌兵不放,最后摸块石头生生把那个大块头砸死,自己也昏迷过去,这时他才16岁;“王疯子”的绰号由此而来。1933年10月王近山任二十八团副团长,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役。在战役的初期,敌人败退并企图抄袭红军后路,连连夺占山头阵地。王近山率一个营扼守着一个山头,孤军奋战,顽强地顶住了四个团的敌人的猛攻,避免了红军主力后路被切的危险。

  1934年初,在反六路围攻的最后反攻阶段,任团长的王近山率全团猛打猛冲在全军最前面,创造了一个团歼敌一个旅的战例。那是在四川万源玄祖殿的一次反围剿中,红、白两军竟在一个地方宿营。由于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布署战斗,并大喊:“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在突如其来的混战中,睡梦中的敌旅被全歼,旅长郭勋奇被捉。这一仗成为四方面军反围剿的亮点。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敌防线,四川军阀刘湘、邓锡侯全力救援,用飞机大炮掩护四个团突破了红军结合部,妄图解江油之围。徐向前总指挥派王近山率二十八团夺回阵地。他一听说形势危急,像只猛虎一样带领全团冲过去,不幸中弹,被担架抬了下去。徐向前来到阵地问:王近山在哪里?他闻讯后,命令担架员把他抬到火线,继续指挥战斗,终于夺回了阵地,扭转了战局。可他头部再次负伤。同年11月打四川天全县,时任副师长的王近山,竟端着机枪带着部队追击逃敌,勇猛异常。他每仗必冲到前头,就是当了高级指挥员也是这样,上级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跟着他,他若往火线上冲就劝阻他,劝阻不住时,六七个人一拥而上,把他压在地下,弄得他又气又急,哭笑不得。1936年他任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师长时年仅21岁。

  抗日战争开始,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原师长王近山担任副团长。1937年月日10月中旬,日寇进犯太原,三八六旅出击山西牵制敌人,王近山受命率五个连打击敌人的运输部队。昔阳县七亘村是敌人几经之地,26日,他于此地伏击日军,歼敌300余人,缴获的物资400人搬了一天一夜。他根据日军无法绕过七亘村的正确判断,又于28日在原地设伏,歼灭百余人,截断敌运输线。三天之内,竟能在原地连续设伏,在抗战初期,此战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斗一样,震慑了敌顽。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王近山被称为“王疯子”,是一个有奇谋、打硬仗、敢冒险的指挥员。正是王近山在战场的“疯劲”,为塑造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提供了营养。

  1946年9月,刘邓准备发起定陶战役,消灭蒋军嫡系王牌赵锡田之整编第三师。作战会议上,刘伯承问众将领:“谁愿打主攻?”王近山见大家沉默,按捺不住,拍案而起:“我就不信吃不了赵锡田!我们纵队坚决要求打。打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这一仗,王近山率六纵喋血大杨湖,为全歼整三师立下首功。

  1948年7月,刘邓发起襄樊战役,王近山受命指挥。襄阳城南有凤凰山、羊牯山、虎头山等高地,可控制全城。史载兵家攻襄阳,均先攻山后攻城。战前,王近山倒骑木椅,凝眸地图,半日无一言。次日,他下决心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撇山攻城。方案上报“野司”,得到刘伯承司令员的肯定和赞同。7月16日,襄阳之战大捷,活捉守城的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全歼敌军2万余人。

  王近山将军慈眉善眼,面如敷粉,举止斯文,乍见如“白面书生”。然而却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王近山将军常说:“冲锋陷阵,须快,须猛。茶壶倒开水,半天一点点,不行。要揭开壶盖,翻转茶壶,将滚烫开水猛浇下去”。

  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王近山在指挥作战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以至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某次攻城受阻,王近山亲扛梯子欲上。警卫员阻拦,将军竟暴跳如雷。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著名演员李幼斌塑造的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形象李云龙,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

  王近山将军喜爱骑马。常乘一枣红马,战火硝烟中,一手挽缰、一手挥枪策马,马蹄的得的得,翩然而来,翩然而去。

  王近山将军喜读兵书。案头常摆书有《隆美尔战时文件》、《斯巴达克思》、《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书籍。

  王近山将军善于用兵。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扩充许多新部队。每次战役,他先用老部队打冲锋,待敌人溃退时,再放新部队去追击、缴枪、捉俘虏。因此,新部队首仗必胜,士气大振。他称之为“老部队啃骨头,新部队吃肉”。王近山统领的六纵,虽为新部队,经数仗即成晋冀鲁豫部队的主力。

  三、从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境遇看,李云龙和王近山有相似之处

  李云龙和王近山都有着较为复杂的情感经历,同时,职务升迁大起大落,很有戏剧性。

  李云龙在医院养伤,结识田雨以及电视中田雨好友张白露插足于李田之间的感情纠葛,取材于王近山的经历。王近山曾受伤入院,当时为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同时入院的还有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王近山喜欢医院的护士韩岫岩,在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妇。可后来两人生活并不和谐,到上世纪60年代,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妹妹相互有了感情。他不顾领导和战友的劝阻,执意与自己的结发夫人韩岫岩离婚。此事惊动了中央,毛主席批示刘少奇处理此事。如果王近山非要离婚就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转地方安排。王近山性格洒脱不羁、耿直暴烈,不为职务和待遇的升降所动,仍然坚持要离婚。令人叹息的是,韩的妹妹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在批示下来之前就和王近山分手了。王近山以后至死也不愿意再看到韩岫岩。后来与照顾他生活的保姆结为伉俪。

  将军的个人目的达到了,但他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撤销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职务,行政降为副军职(相当于由中将衔降为大校衔)。

  从此,将军的名字在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里消失了,他被调往河南一个农场务农。

  1969年4月,经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向毛主席请求并得到批准,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将军因病于南京去世。邓小平仔细审读王近山将军悼词后,句酌字斟,添一句,改一句。添的一句是:“一员有名的战将”;改的一句是:“副参谋长”改为“顾问”。次日,中央军委补发任命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

  199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了《回忆王近山文集》。为此:

  邓小平题写了书名:“一代战将”。

  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

  国家主席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政协主席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附:王近山简历

  王近山,191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区许家田村。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副师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新四旅旅长,太岳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5月因病在南京逝世。

上一篇: 五四前后的杨匏安 下一篇: 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开拓者——纪念邓小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