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干部下放劳动
1月25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市委书记处书记赵武成在会上作了《关于精简机构、减少脱产人员、抽调干部下放参加生产》的动员报告,并布置了全市下放23000人的任务。精简机构,抽调干部下放参加生产劳动是全市整风运动进入到整改阶段的一项重要措施。1月31日, 市委召开了第一批下放干部动员大会,市委第一书记王德代表市委在大会上宣布批准第一批下放的35名领导干部。3月3日,市委、市人委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盛大欢送会,欢送全市首批9000多名干部下放劳动。5月14日至18 日,巿委、市人委联合召开了广州市首批下放干部代表会议,32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巿长朱光在会上作了《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奋勇迈进》的报告,勉励下放干部安心农村,以顽强的意志,把自己锻炼成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的又红又专的干部。6月上旬,市委又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第二批下放干部工作的方案。确定从行政机关、事业、企业管理部门现有非生产人员中精简40%,即2万多人。精简的人员大部分是下放参加劳动生产锻炼或加强基层工作。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做好工作,完成市下放干部人数指标。
毛泽东到广州郊区棠下农业社视察
4月30日下午,在省、市负责人陶铸、朱光、薛焰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到了广州市郊区棠下农业社视察。
下午3时45分,毛泽东主席到了棠下农业合作社,支部书记梁富、社主任钟叙本等社干部把毛主席迎进了社办公室。毛主席逐一洵问了社干部的姓名、年龄和农业社的生产以及社员的生活情况,还询问了社员对农业合作社的意见和当年早稻生长情况等,并兴奋地同干部群众握手。然后,在社干部的陪同下,到村庄西北面的干部试验田参观。在田间,毛主席还会见了当时巿三十中学到棠下社参加勤工俭学劳动的学生,并亲切与他们交谈。毛主席离开村庄时,全村干部群众夹道欢送,他特别关心老年农民,离开时跟他们一一握手问候,使老人们激动万分。
傍晚,毛主席畅游了珠江。毛主席是4月初到广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在广州期间,他还视察了驻穗部队某部一连和接见了广州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
市委传达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
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王德和另外两名广州市列席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王德代表广州巿委作了题为《把广州巿建设成为华南工业基地》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出,要把广州市建设成为既有一定规模的冶炼工业、锻造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乂有制糖工业、纺织工业(主要是再生纤维纺织)和建筑材料工业的综合性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
5月31日至6月4日,市委召开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王德传达了党的八届二次会议精神,以及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意见。王德在传达报告中说:这次大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他还传达了八大二次会议关于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于破除迷信, 思想大解放,关于插红旗,辨风向,关于反对修正主义等问题。朱光传达了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并由王德作了总结报告,提出贯彻总路线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思想大解放,全党全民想尽一切办法办好工业,大力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等。会议决定掀起全民办工业高潮。
5月31日,市委发出了《关于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通知》。要求全党迅速动员起来,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个声势浩大、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通知对宣传总路线的要点目的和宣传队伍、方式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6月2 日,市委宣传部就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问题作了具体的布置,并编写了题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芒照耀下奋勇猛进》的宣传材料。6月4日, 《广州日报》刊登了题为《千万大军宣传建设总路线》的社论。很快,全市组织起强大的宣传队伍,在全巿掀起了宣传总路线的高潮。
市委、市人委动员全民参加市政建设义务劳动
5月17日,巿委、市人委联介发出《关于动员全市力量积极参加巿政建设义务劳动的通告》,号召全巿人民积极参加市政建设义务劳动,要求除老、弱、病、残、孕妇、奶妇外,巿民群众每人每月自愿参加义务劳动一至两天,以改善广州的市容面貌。
从年初到4月份,全市居民和干部职工自觉参加义务劳动已近百万工日, 完成清理内街下水道133公里,新建、扩建白云山10个水库,植树506万株,点植松树及蓖麻8万多亩,使第一期市政工程任务得以按期完成。为完成白云山、越秀西湖、东湖、荔湾地区环境改善工程和河南滨江路及其他道路、河涌整理等第二期重点市政建设工程,在市委、巿人委联合发出通告之后,5月25日至29日,广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参加市政建设义务劳动的决议》。10月5日,市委、市人委又发出了《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规定全市干部每年要参加一个月时间的体力劳动。广州市的东山湖、流花湖、荔湾湖等人工湖,通过发动市民义务劳动,于翌年相继建成。
广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5月25日至29日,广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9人,请假38人,缺席3人。会议的主席团成员是:方少逸、方君壮、王德、邓韵秋(女)、朱光、孙乐宜、伍觉天、杜祯祥、李广祥、李达潮、李朗如、余慧(女)、林西、林克明、陈伊林、陈秋安、陈蔚观、陈新丰、周庆鸣、罗品超、罗培元、姜逢戌、杨奎章、侯采苓、赵万风、姚碧澄、马景廉、徐剑鸣、梁伯强、梁尚立、梁湘、梁煦、许敬庐、曾昌明、曾志(女)、张瑞权、焦林义、黄克夫、黄明达、黄榕增、廖立民、赖大超、薛焰、鲍康裕、钟明、钟叙本、钟耀煌、缪纲、谭卓芬。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五年主要的建设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全面大跃进,将广州市建设成为广东和华南的工业基地。
会议听取和审议丫广州市市长朱光作的《思想大解放,生产大跃进》的报告,听取了广州市法院副院长高崑峰作的《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两年工作的报告》和广州市检察院检察长曾昌明作的《1956年以来广州巿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王德在大会上作了讲话。有92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会议号召全市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保证要完成今后的各项任务,必须普遍深人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加强团结,加倍奋发,为早日实现把广州巿建设成为广东省和华南工业基地的光荣任务而奋斗。会议作出和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参加巿政建设义务劳动的决议》和《关于再接再厉继续开展除“七害”讲卫生运动的决议》。
会议选举朱光为广州市市长,焦林义、梁湘、李朗如、孙乐宜、张瑞权、杜祯祥、钟明等7人为副市长,并选出市人委委员37人,组成第三届广州巿人民委员会。会议还选举了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广州巿出席广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6人。
开展”大跃进”运动
6月30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广东省委6月8日至11 日在清远召开的全省钢铁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广州市1958年的生产指标是:钢25万吨,生铁30万吨。后来又提高为钢31万吨,生铁36万吨。当时广州的重工业基础还很薄弱,1957年生产的钢产量不到3000吨,铁的生产还是空白。加上时间紧迫,至年底只有半年多的时间,要完成上述任务指标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在当时“气只能鼓不能泄”和“各项计划指标上层层加码”的“大跃进”形势下,为了完成广州钢铁生产任务,保证“钢铁元帅升帐”,市委把钢铁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大会、小会、现场会……动员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群众全力以赴,全民动手,在全巿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大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市各级党委都成立了钢铁生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均由第一书记挂帅,组成庞大的钢铁冶炼兵团或钢铁师。动员了全市数十万群众上阵,最多时达到70万人投入大炼钢铁这一战斗,连小学生、家庭妇女也不例外。炼钢、炼铁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有“小洋群”、“小土群”或“土洋结合”。全市共建起“洋法炼钢炉”360多座,“土法炼钢炉”3万多座。为了造声势、鼓干劲,还搞了“大会战”,放“高产卫星”。11月初,市委、市人委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全巿炼钢积极分子暨钢铁高产单位颁奖大会,对创造出日产钢近3000吨、产铁3000多吨的单位给予卫星红旗奖。当时,绝大多数的单位炼钢设备极其简陋,而且根本不知道钢的标准和炼钢的基本方法,因此,“创造”出“吹钢”、“焖钢”、“炖钢”、“炒钢”等名堂。在全民大炼钢铁中,全市人民群众纷纷不惜拆铁闸、铁门窗、硼铁锅,把大量有用的铁具拿去回炉,有的甚至把原来计划用于其他产品的钢铁材料也投人炼钢炉中,造成有用的好铁成品反而炼成了废品。在炼铁时,有的群众将矿石直接放进石灰窖、木炭窑,用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进行“烧炼”,结果“炼”出一些根本无用的废铁。还有的家庭妇女、小学生甚至把煮饭用的小煤炉也拿来“炼铁”。纵是这样,到年底统计,全年也只生产钢6. 8万吨,只完成计划的27.4%;生产铁2万吨,完成计划的6% ,与原计划指标相差甚远。
1958年的“大跃进”,在大炼钢铁的同时,还开展了“全党、全民办工业”的运动。广州也不例外,兴起了一个“全民大办”的热潮。11月16日, 市委召开了全市开展制造机械设备“土、简、群”会议。巿委第一书记王德在会上作了讲话,市委书记处书记曾志在会上作了《迅速开展制造机械设备的“土、简、群”运动》的报告,要求全市立即掀起开展制造机械设备“土、简、群”运动的热潮。23日,市委又召开了全巿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迅速在全巿掀起全民办机器高潮的决议。之后,全市各行各业都以本身的机械设备、工艺装备和操作技术为基础,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靠“材料自己找、设备自己搞、机床自己造、安装自己包、劳力自己配、技术自己调”的办法,掀起全民办机器的热潮。至1959年1月份统计,全市共制造出土机械设备4万多台,其中机床近9000台。用这批土机械设备,全市兴办起1000多家小型民办工厂,当时许多街道工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办起来的。由于这些机械设备技术工艺不过关,质量低劣,很多都不能使用。
在“大跃进”年代,广州市除在“大炼钢铁”、“大办工业”中盲目追求高指标外,在农业和其他工作中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例如,在8 月15日举行的全市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以“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勇气概,农业方面要保证晚造水稻亩产3000斤。市委也提出过“苦战一个月,消灭文盲”,要求在国庆节前使广州成为“无盲市”的不切合实际的口号。
“大跃进”违反了经济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盲目追求高指标,使广州国民经济的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对重工业的投资过大而挤掉了轻工业、手工业和农业。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还使大片树木被砍伐,严重破坏了森林绿化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平衡。
在“大跃进”年代,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劳动热情被鼓动起来的情况下, 也取得了一些生产建设的成绩。农业方面,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了一批山塘水库、陂坝,安装了一批抽水机,特别是完成了流溪河发电灌溉工程等。工业方面,新建扩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如广州苎麻厂、华侨糖厂、玻璃厂、造纸厂、钢铁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广州重型机器厂的改建扩建;对广州造船厂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巿政建设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也有了改善;全巿干部群众自觉踊跃参加义务劳动,大搞环境卫生,消灭大批蚊蝇滋生地,建成了一批景色秀丽的公园,等等。
流溪河水电站正式发电
8月15日,流溪河水电站开机正式发电,并于9月18日下午6时30分开始正式向广州供电。这个水电站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州地区的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用电的迫切需要而兴建的。它是广东省当时最大的中型发电站,设计发电能力达42000千瓦,几乎等于1957年广州发电厂发电量的总和。该电站从1956年8月开始兴建,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比原计划提前4个半月时间建成发电。巳发电的第一台机组水轮发电机的发电量为10500千瓦,足够供应整个广州市居民生活照明用电量的一半以上。流溪河水电站的建成, 大大加速了广州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建立郊区人民公社
8月下旬,市委根据中央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要求,决定取消在广州巿郊区建立和扩大国营农场的计划,全力组建郊区农村人民公社。8月27 日,广州市郊区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棗三元里人民公社成立。在当时报章的大力宣传下,人民公社被说成是登上共产主义天堂的“天梯”。在郊区农村的墙壁或宣传栏上到处可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醒目的大标语。在组织方面采取“拔白旗、插红旗”,即把一些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思想有顾虑的干部视为“白旗”撤掉,换上所谓“敢想、敢说、敢干”的“红旗”干部。因此,不到两个月时间,整个广州郊区就将原有的24个乡、1个镇、1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三元里、新滘、黄埔、萝岗、沙河、鹤洞、石井、江村、太和、人和、竹料、钟落潭等12个农村人民公社,共有农民58万多人参加了人民公社,全郊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名为“一大二公”,实是“一平二调”。“大”就是规模大,将原来的一两百户的合作社合并为上千户或几千户的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公”就是要求公有化程度要高,将经济条件、贫富不同的合作社并在一起, 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全部移交给人民公社,债权、债务也统归公社, 多的不退,少的不补。在全公社范围内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和实行部分供给制,并且把这些视为共产主义因素。同时,还把社员的自留地、家畜家禽、果树等也无偿归公社所有。人民公社建立起来后,至11月统计,全郊区共办起了近2000间公共食堂和一批公共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理发室等公共集体福利事业,并且实行了一段时间吃饭、看病、入托入园、读书、看电影等不要钱的措施。
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后,由于农民对农业生产没有了主动权,加上不能有效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干好千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当时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郊区农业歉收,农村经济受到破坏,直接造成广州市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以及蔬菜供应的紧张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建立城市人民公社
10月5 口,广州市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大塘街人民公社成立。10日,市委根据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不仅在农村,而且学校、工厂、街道都可以办人民公社的精神,发出了《关于开展人民公社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市开展建立城市人民公社运动,把全市人民高度组织起来,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同时指出,广州市区与郊区农村具有不同的特点,广州市是一个综合性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在所有制方面绝大部分是全民所有制,街道工业薄弱。强调在做法上应采取全面宣传,重点试办,取得经验,再实行全面推开。17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市委的有关领导在大会上作了关于筹备城市人民公社的动员报告,强调广州市区一定要搞人民公社,但不能像农村那样“先搭架子,一步到位”, 而应该把劳动力先组织起来办托儿所、幼儿园,办公共食堂和组织街道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等。动员大会之后,市委和各区都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筹备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开始着手进行搞试点。除大塘人民公社外,至1960年4月,全巿先后建立起东华东、金花、小巷、清平、大新等第一批以街道为中心的城市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巿委召开了第39次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央3月9日发出的《关于城市人民公社问题的批示》精神,再次讨论了广州市区组织人民公社的问题,要求全市要加速建立人民公社。至5月下旬,农林、东湖、大东、宝岗、海幢、洪德、龙津、逢源、洪桥、永汉、秀丽、一德、港湾、西村等第二批14个城市人民公社先后成立。8月初,广州又建立起第三批城市人民公社。到10月底,全巿以街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共有44个。其中以街道为中心的29个,以大工厂为中心的12个,以学校和科研部门为中心的2个,以机关为中心的1个。全市参加城市人民公社的人数共64万人,占全市应人社人数的91. 27% ,全市基本实现了城巿人民公社化。
广州城巿人民公社建立起来后,全市共办起了社办工厂(场)1000多间、公共食堂近千间、托儿所600多间、其他服务场所2000多间,但因此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新的矛盾和问题,1964年以后,广州城市人民公社逐渐消失。
中共广州地委召开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
11月29日至12月5日,中共广州地委在佛山举行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区人民公社营、连以上干部3200多人。中共广州地委书记杨德元代表地委在会上作报告,地委第一书记杜瑞芝作会议总结;中共广州巿委第一书记王德、书记处书记薛焰分别在会上作了讲话。杨德元在会议报告中总结了整个广州地区1958年生产工作大跃进的经验,认为今后广州地区的生产方针必须重视以下3点:一是农业生产上必须以粮食、油料、肉菜生产为主,在广州近郊还要加上蔬菜;二是必须更早更大程度做到多样化,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要提前实现工业化和农田工厂化。
中共广州地委是在原中共佛山地委的基础上于11月成立的,隶属中共广州市委领导,辖中山、石岐、珠海、番禺、顺德、南海、三水、惠阳、惠东、惠州、东莞、宝安、增城、龙门、博罗、从化、佛山、佛冈、花县等19个县、市及原广州市郊区的禺北地区。12月22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中共广州地委改称为中共佛山地委。1959年3月,中共佛山地委改由中共广东省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