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市委党校首期训练班开学
3月1日,中共广州巿委党校首期训练班开学。市委第二书记王德兼任党校校长(1954年5月到职),吴介民任副校长。市委党校于1953年11月筹建,校址设在河南新港路怡乐村,是在中共广州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
市委党校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内设组织处、办公室、教研室。1956年7 月,党校改名为中共广州市委初级党校。同年8月28日成立党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机构设置:党委办公室、教务处、组织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1957年1月,增加党建教研室、苏共党史教研室。同年4月因精简机构,行政处与办公室合并;教务处与组织处合并;中共党史教研室与党建教研室合并;撤销苏共党史教研室9月,党校复改名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机构未变。1958年3月,党校撤销,部分人员合并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大部分人员转到其他单位工作。1959年3月党校复办,市委决定将巿委讲师团、巿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一起并人党校,校址设在先烈中路99号,(原巿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机构设置:党委办公室、组织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社会主义教育教研室、资料室及文化班。
广州市人民代表第一次基层普选
3月11日至14日,全市各区投票选举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市参加选举的选民为921692人,占选民总数的96.03%。广州市1954年第一季度的第一次普选(直接选举),是在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开始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进行的。这次普选,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来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现作为宣传教育的中心,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认识和社会主义觉悟,密切人民与人民政府的联系;同时紧密结合生产,以搞好生产来迎接普选,又以普选来推动生产。工作步骤:开展人口普査;进行选民登记和选民资格审查,公布选民名单;酝酿、访问、讨论、确定代表候选人名单;举行选举。代表候选人的提名,采取各党派、人民团体联合提名的办法,初步名单提出后,交由选民讨论,然后根据大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选举代表,除郊区的乡镇采取举手表决外,市区的各个选区均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
中共广州市第四次代表会议召开
5月25 11至6月4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四次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共366人。列席代表148人。会议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对中共广州市第三次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作了基本总结,确定1954年的工作任务是在结束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地转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市委第一书记何伟在会上作题为《全党团结起来, 全面地转向生产建设,为完成与超额完成1954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广州市的城市建设方针:“逐步地使广州市由消费城市改变成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
在会议期间召开讨论会时,一些代表对这一城建方针提出怀疑,理由是:(一)广州是沿海大城巿,一旦爆发战争,广州便成为战争前沿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州不是国家的建设重点,大的建设项目—个也没有;(三)广州市向来是一个商业比重很大的城市,要改变为工业城市的城建方针是否提得过早。但这一城建方针由于得到华南分局代理书记陶铸以及市委绝大多数人的支持,王德在作会议总结中再次给予肯定。会后,巿委认为要把广州从原来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巿,所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为此,一方面要组织调研,找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办法;一方面克服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坚定全市人民的信心。
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23日至31日,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代表342人,请假23人,缺席6人。大会通过主席团成员是:王德、王保生、丘哲、司徒擎、朱光、何伟、李民欣、吴有恒、杜星垣、林克明、封贯之、马景廉、陈志方、陈大年、陈秋安、郭翘然、麦益、许崇清、梁伯强、水、冯乃超、廖立民、邓韵秋(女)、薛焰、钟明、魏今非、肖远久、罗培元、苏惠(女)。会议中心议题是:动员全市人民,全面地转向生产建设,继续贯彻增产节约运动,提高现有社会主义工业,开展手工业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巩固与稳步地扩大国营商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贯彻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为完成与超额完成1954年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大会的议程还有:审查和批准广州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1954年工作任务以及1954年的预算,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选举广州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会上,市长何伟代表市委作题为《全巿人民团结起来,为进一步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把广州市逐步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巿而奋斗》的政治报告;副市长朱光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与1954年的工作任务的报告》;副巿长魏今非作《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1954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巿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主任钟明作《拥护我们人民自己的宪法草案》的讲话。何伟传达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了全面转向有计划的生产建设,使广州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生产城市,以及关于撤销大行政区以及行政机构和广州市并入广东省建制的问题;审査了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通过了《关于〈全市人民团结起来,为进一步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把广州市逐步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而奋斗〉的决议》、《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关于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的决议》。会议还通过了《提案审查意见汇编》。会议根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王生保、朱光、吴有恒、林克明、许崇清、张文超、梁伯强、冯乃超、曾志(女)、孔宪忠、夏之栩、许广平(女)、郑天保、丘哲、林荣曜、林志澄等16人为广州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1954年7月23日起至1956年11月19日止,在此期间共召开过4次代表会议。
华南缝纫机厂实现全市第一家全行业合并合营
8月1日,华南、大成、丽华、祥发、广裕隆等5家缝纫机制造厂宣布合并合营,成立“公私合营华南缝纫机制造厂”,这是全市第一家实现全行业合并合营的工厂。
广州缝纫机制造业的全行业合并合营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的。1954年4月,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中财委关于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的报告》和《中财委关于有步骤地将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础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等中央指示精神,召开了全市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作会议,确定了 1954年度在全巿8个行业26间工厂中开展合营工作。华南、大成、丽华、广裕隆等厂被列为第一批进行全行业合并合营的企业。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情况下,华南、大成、丽华3家缝纫机厂和祥发、广裕隆两家铸造厂巳在当年三四月间提出了公司合营的申请。4月下旬,巿委派出以赵元浩、许广传为代表的工作组,首先下到华南厂。5月中旬,工作组又向其他4厂铺开,进行合营的准备工作。5月下旬,工作组成立了有公司双方和工人代表参加的公私合营委员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思想发动和思想教育上。同时,建立了五厂联合党支部和五厂联合工会,召开工会代表会,加强五厂干部和工人的团结,为并厂打下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又着手进行全行业并厂后的统一管理、集中生产等准备,拟定合并合营后新厂的组织机构,做好并厂的物质和技术准备。在这基础上,进行清产核资和人事安排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听取劳资双方的意见,制定方案上报批准,才正式宣布合并合营。
“公私合营华南缝纫机制造厂”直接由广州市工业局领导。经过清产核资,该厂的资产总值为929426.33元,其中公股资金为131378.47元,占14.135%;私股798047. 86元,占85. 865%。全厂资本家24人,安排为副厂长的3人,科长、副科长5人,组长5人,车间副主任2人,技术员2人,其余为科员、办事员。另外,从工人中提拔了 25名工人干部,参与工厂各级的领导工作。大部分资本家对人事安排表示满意,并安心工作。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华南缝纫机厂又合并了过去为厂加工零件或有协作关系的耀记、开记、自力、泰昌隆、李朗记、四泉、泰昌、全记等24间小厂和两家商店,并进的工人近千人,使华南厂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广州
11月3日,毛泽东与刘少奇、李富春、蔡畅、陈伯达、罗瑞卿等一行77 人和随卫部队182人从北京乘专列到达广州,下榻东山小岛3号楼,在广州一共住了 22天。毛泽东在广州军区”海屋”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和审定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会议期间,毛泽东参观了中山纪念堂、广州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参观广州的革命胜迹时,对广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他说,广州在中国革命史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大革命时期,广州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大革命后有著名的“广州暴动”,1936年又有“两广事变”。参观农讲所旧址时,他边走边对身边的汪东兴等工作人员讲述当年的情况:当年我们办农讲所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很不错了,有课堂能上课,有地方会客,还有操场搞军事训练。当时共产国际代表认为我们搞农民运动多,抓工人运动少,他们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对工人运动也很重视嘛!但中国农民人数多,而共产国际代表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硬要照搬苏联那一套……
在此期间,毛泽东曾提出到珠江游泳,但出于安全方面的原因,后改在越秀游泳池进行,他还与身边工作人员在越秀山合影留念。